同桌范文网 > 心得范文 > 读书心得 >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心得感想

时间: 新华 读书心得

心得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心得感想,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心得感想。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心得感想篇1

阅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获得信息,一种是增进理解力。

当一本书的知识量与我们自身知识储备对等时,读这本书时,我们只是了解了我们已了解的事情,读懂了我们读得懂的东西,从中只是简单地获得了一些讯息。

当一本书的知识量超出了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时,读这本书我们会对作者想说的话不是很了解。这时我们仔细推敲不懂的那些文字,从模糊的概念到似懂非懂的了解,至到摸到头脑里的某个开关,突然茅塞顿开,清楚地理解了。

这个过程如同破茧,我们从一开始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范围。因为理解力增进了,我们比未阅读此书时高上一截了,同时自己也提升到了可以与作者自由对话的地方了。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个快速找到好书的方法。一本书拿到手里只看书名,然后闭目想着这几个问题的解答,这本书如果我来写会有什么?知识点要如何构架?如何谋篇布局?

把这几个问题想清楚后才翻开书本。如果这本书与自己想的一样就不会去读。如果书里有一些自己开始想不到的独到、新的东西,就会仔细阅读。

华罗庚只读作者超出自己的书,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我们阅读。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大多数人读书只是被动地接收书里的讯息,只知是什么,不问为什么。

而读一本我们需要仰视的书,最大的好处是增进了我们的理解力。因为它超出了我们以往的认知,读懂它要花费很多的脑力活动,这种主动的阅读方法,便是《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要讲的一种阅读技能。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心得感想篇2

五星好评。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应有目的、多提问。虽说阅读本身不是目的,但阅读应有目的。不管是为了获取知识,提升技能,还是为了消遣娱乐打发时间,在阅读之前都应想好自己此番阅读的目的。漫无目的的阅读就像一次没有计划的旅行,旅行的意义在于旅行前的期待,旅行中期待的满足,和旅行后的回忆,阅读亦然。而提问,则激发了阅读中的求知欲,使文字与读者融为一体。

目的是前提,提问是方法。当有了阅读目的,一切都应围绕它展开,我们可以通过检视阅读挑选出符合阅读目的的书籍。检视阅读即略读,通过检视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书的类型体裁和主要内容及各章节重点,这样不仅能知道这本书符不符合阅读目的,还能选出重点,以便在阅读时略读和精读的灵活运用。进行了检视阅读便可进入下一步——分析阅读。分析阅读也是正式阅读,通过分析阅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整本书。在分析阅读时,读者应提出读书四问”:第一,这本书讲了什么?第二,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第三,这本书有没有道理?第四,这本书与我有什么联系?回答第一个问题,读者应明确本书类型,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仅如此,还要列出文章大纲,并对每一大纲列举出新的纲要。回答第二个问题,读者不仅要明白作者的主旨,还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主旨。第三个问题,这本书有没有道理,其实就是就对这本书的评论,应注意的是,赞同和批评都应有理有据。第四个问题在于书本与读者的联系,即读者要学以致用。此外,除了这四个必要问题,读者在阅读一本书时应时刻提问,主动发掘知识,达到创新。

在阅读时,技巧也很重要。要集中注意力,懂得何时略读,何时精读,略读应怎么读,精读又应怎么读,如何做笔记,怎样画思维导图,主食、美食、果蔬、零食这四种不同类型的图书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最后,阅读最重要的是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学而创新。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心得感想篇3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报纸上香港大学推荐的书单中,毕业后的那个暑假,闲来无事,就在网上下载了其中几本书的电子版来读,其中之一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初读此书,感觉讲得非常好,至于好在哪里,也说不大清楚,只是书里面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以往从来都是被忽视的阅读指导原则,让我如获至宝,并在以后的阅读中有意识地去这样做,如拿到一本书,先浏览书名,前言,目录,后记,粗略的从整体把握本书的构架,知道讲了什么,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阅读。

第二次拿到本书,是在双11网上购书的快递里。因为好书是值得收藏和反复阅读的,所以有不少书都是我之前在网上阅读或借阅之后,再次买来读的。为了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对于本书的阅读又提上了日程,并且此次阅读我也做了笔记,但这一笔记不成体系,比较零碎,只是涉及到相关感兴趣的语句记录了下来。所以阅读了几章后觉得还是没有掌握本书,读后收获的还是第一次阅读的体验,再加上比较忙没读完,此书便被再次搁置。(而通过这些年阅读经验的`积累,我发现两个问题:1、很多书读第一遍的时候,印象是最深的,以后每次再读,当时会感觉形成了对本书的更细致的认识,可没过多久,便又忘得一干二净,体验仍旧是最初的,让人很困扰。2、对于一本需要认真阅读思考的书,一个是用时非常长,再一个就是一定要有规律的持续不断的阅读,如每天一章,否则一旦搁置,便前功尽弃,再拿起时,对前面的理解也忘的差不多了,很难再形成前后知识的整体的把握,所以就得重新从头来过。)

第三次拿到新书阅读,便是学校的同读一本书活动指定下发的阅读书目。这样一来既有外在的压力,又有了自己想要重新阅读的内在动力。于是认真阅读每一个部分,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来做好理解与批注,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运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如注意每一句话的意思,分析整个段落的主旨,从而概括整篇文章的主旨,并进行知识点的归纳与概括。进而形成对整个章节知识点的把握,在分析阅读完本章后,列出本章的知识框架。这一过程让我觉得本书成为了我自己,我获得了比初读本书时更多且更加透彻的体验。除此之外,也因分析思考获得了一些具体技巧,如在读一本水平高于自己的书时,不要边查字典边阅读,这样不利于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是否抓住主旨的检验办法是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一点对于分析历史试题尤为重要;逗留与倒退的不良习惯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速度等等。

正如翻译者所言读完这本书的两种强烈的感觉,先是羞耻,开始怀疑自己第一遍读时是否确定把书读完,如果读完的话,为什么后边的那么多细节没一点印象呢,虽然早早就读过本书,但并未让本书真正为自己所用。其次是何其有幸,就如同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言,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作了许多印证和总结。如在讲历史习题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理解力非常差,常常抓不住主旨,选择与材料主旨无关的选项,是因为中学生阅读水平到达基础阅读阶段后便停滞不前,理解力跟不上,而这一能力并不是背会历史就能提升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内没有相关课程来进行基础阅读之上的阅读层次的训练,而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也让我们看到了提升孩子成绩的希望。感谢本书的存在,让我的阅读更加有效。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心得感想篇4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之前在很多地方看到过推荐,比如某某大学推荐的大学生必读的50本书目、还有微博上看到的一些推荐等。当时也是因为觉得自己不懂得如何有效的看书,所以便打算看看这本书,希望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关于如何有质量的阅读一本书的建议。20__年的时候买到了这本书,刚拿到手时一打开就给我一种教科书的感觉,作者的目录写的非常详细,厚厚的两百多页的书里除了文字几乎看不到其他的图片或者表格等内容,而且在书本的最后一部分,还附有作者为了帮助读者练习书中提到的技能的文章和练习题目,当然还有答案,这让我更加肯定的认为这是一本教科书!

这本书是翻译的,有些内容翻译的比较生涩,让人读起来不是很容易理解;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整本书很容易让人觉得枯燥。我起初读到第二篇之后,就搁浅了,感觉自己实在是读不下去了。直到今年7月份,因为在电脑安装了Kindle,也在亚马逊购买了这本书的电子书版本,所以就利用上班的空余时间,坚持把整本书看完了。

看过整本书你才能够理解:目录之所以写的详细、整本书之所以有很多文字、以及最后的练习题的存在,都只是因为作者太想让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得到读者的理解,所以才会使用这些“手段”来尽可能的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像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写作与阅读的东西就像那只球一样,是被主动、有活力的双方所共有的,是由一方开始,另一方终结的。”,阅读和写作是信息传递的两个参与者,作者要求读者要仔细阅读,认真理解,而他也在为了读者可以准确的理解而努力着。

全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应该是书中作者对一个优秀的阅读者的定义:一个主动阅读的读者。对我个人而言,我有些时候读书就是过目而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看书是为了看完一本书而看书,似乎心里面想的.不是从书中得到什么,反而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我看过这本书;读到书中作者的这个观点时,我对自己读书的这种功利性心态有深刻的反省,甚至带些自我批判,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开始对自己所读的书有一个要求:尽量总结书本的内容、书中的重点以及自己对书本的收获和感想。这就是这篇读后感诞生的缘故。

作者认为: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进理解力,然后才是获取知识;为了增进理解力,那么读者需要用心阅读书本的内容,以达到准确理解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的目的,为此读者便要成为一个有主动积极的心态、明确的阅读目标的主动的阅读者,而全书所围绕的关于阅读的规则其实就是帮助读者掌握一套可以帮助自己成为一名主动的阅读者的方法。

书中对阅读的四个层次的介绍应该是整本书中关于阅读方法的核心内容,其中对于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介绍、讲解应该是帮助读者达到阅读比较高的境界的一种有效工具。我个人对这部分的理解是:分析阅读就是帮助你从深层次彻底的吃透一本书的表面和内在意义;主题阅读则是为了帮助读者学会如何就一个主题问题,从不同的相关书本中获取准确客观的依据,让自己可以提取出解答这个主题问题的答案。

当然,阅读完整本书之后,还是看到了这本书本身的一些局限性;虽然书的标题为“如何阅读一本书”,但是从书的整体内容来看,全书基本围绕的是如何阅读一些论说性的书,就比如一些比较有逻辑性、有条理的论述性书本,包括科学、哲学、方法论等类型的书,但是对于如何阅读诗集、小说等就没有过多的介绍。我想作者应该是倾向于认为:“阅读是为了帮助人类增进理解力”的这一论点,所以书本的内容便有所倾向了。当然这虽然算是局限,却不能说是缺点或者不足,毕竟这本书还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心得感想篇5

值得一读的书,虽然很多人都会想:读一本书,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需要别人的指导或者帮助。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以为自己会读书,以为自己有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但我自以为的读书方法不管用。怎么知道不管用?问一个问题就知道了。你能不能把一本书读好,读懂,读得有效,这真的是需要方法的。这本书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参考价值,不仅讲了阅读方法,还有参考书目。正如书里面所说的,好书都是经历过岁月的洗刷而留下来的,经典也是人们千挑万选留下来的。这本书的作者可以说是知识渊博了,不然也不会写出这样的一本书来,这里涉及了很多学科,无论是人文社会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作者都信手拈来,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美中不足的是翻译问题,这个。虽然大部分的情况下还是可以读懂的,这本书本身逻辑就很严密。但我还是要不得不说一下个人认为一个地方的不妥之处: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里的那句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在这本书里译成了:“要死,还是要活?”[捂脸][捂脸]?说实话,我自己看到这句翻译的时候有点愤怒了,毕竟之前看过好的翻译之后,看到这样的翻译难免有些转换不过来。

整体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的。加入书架之前有看到过书友在读,当时没在意,后来看舍友买了这本书,她说是为了凑单。但我还是加入书架了,后来并没有开始读,直到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到过,推荐我们去读这本书,然后才开始阅读。阅读过程有点艰难,在零碎时间来读这样一本逻辑性强的书还是比较艰难的,建议做一下笔记,我打算再回去补一下笔记。推荐给更多的书友,如果有机会的话,买纸质版的会比较好操作。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4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