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范文网 > 心得范文 > 读书心得 >

童年的读书笔记与心得

时间: 新华 读书心得

写心得能够巩固经验、提升能力、展示思想、表达情感、促进交流、分享经验、记录生活、留住回忆。童年的读书笔记与心得怎么写,这里给大家分享童年的读书笔记与心得,供大家参考。

童年的读书笔记与心得篇1

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快乐的、幸福的,而《童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却是悲惨的。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阿廖沙的童年生活。

本文从阿廖沙的父亲去世后,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开始写起,道外祖父叫阿廖沙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的生活状况。阿廖沙的外祖父卡舍林是一个小染房主,已濒临破产,性情贪婪、自私,两个舅舅也和他一样,连他们的下一代也受到很深的影响。

但这里面也有许多好人,比如慈祥善良的外祖母:乐观淳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科学事业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以各种方式个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读完这本小说,我突然觉得我的童年真的好幸福。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有父母的疼爱与呵护。我不应该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好好学习。

我喜欢读高尔基写的《童年》。

童年的读书笔记与心得篇2

小时候的阿廖沙在外祖父家度过苦难的童年,少年又经过自谋生路的坎坷经历。可刚步入青年时代的阿廖沙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学到了大学所学不到的知识,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

作者的童年和我们现在相比,我知道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幸福,比作者的生活要好百倍,所以我们更要认真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长大后,好报答妈妈对我的养育之恩,好报答祖国,为祖国做出奉献,让我们中国立于世界之林。

童年的读书笔记与心得篇3

这几天,我读了高尔基写的《童年》。书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坚强乐观的品质深深打动了我。

阿廖沙的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只好跟着妈妈和外婆坐船去外公家。但是,阿廖沙的外公脾气不太好,喜欢打人。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也不友好,把整个家搅得鸡犬不宁。阿廖沙因为调皮被外公打,好朋友小茨冈帮他挡住了外公的鞭子,小茨冈胳膊上的伤疤结得厚厚的。而他却在抬十字架的时候不幸被砸死了,阿廖沙难过极了。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带给他很多苦难,但是他依然乐观坚强,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阿廖沙有一个黑暗的童年,但我的童年却快乐无比,我有点同情他,但是更多地是敬佩他,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却没有意志消沉,要是换成我的话,也许早就生不如死了。“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阿廖沙就像生长在阴暗处的苔藓一样,虽然没有阳光的照射,但却依然生长,开出美丽的苔花来。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童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我要学习阿廖沙的坚强、乐观的品质,也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善于读书,也要善于向身边的人学习。

童年的读书笔记与心得篇4

读完高尔基《童年》的瞬间,心中伴随着深深的叹息!

高尔基的整个童年都是灰蒙蒙的,他记忆的童年,快乐的事情很少,大多数是不幸的事情。

从4岁到11岁,7年时间,高尔基经历的苦难,浓缩了许多人一生的大部分苦难,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丧父,丧母,丧失亲密的朋友,冷酷的亲情,虐打,险些致命的疾病,远去的母爱,学校里同学们的鄙视和侮辱,家庭破产。

除了残疾和作业多,所有孩子可以经历的磨难,高尔基几乎都经历了,而且是反复经历了。

苦难的阴风惨雨,过早地凋谢了高尔基的童年。

苦难的电闪雷鸣,同时也淬炼出了高尔基,这个世界级的大文豪。甚至在一些权威评价中,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为什么是大文豪,我不知道。

但是他对事物观察的细致程度,令我叹为观止,小说里大量的比喻和细节的描写,就像绸缎上的精致的锦绣,那么华美,又有触碰心灵的柔软。

要想锤炼出一块精钢,首先得是一块铁,如果是块木头,只能锤成压缩板。

要想成为大文豪,首先得有天赋,还要有毅力。

从高尔基童年的历程里,就能看出高尔基有非凡的天赋和毅力。

他特别喜欢观察,对什么事情都好奇,喜欢外祖母的童话,喜欢外祖父的祈祷词,在祷告词中找错。记忆力惊人,但是又不循规蹈矩。把母亲教给他的诗歌,随便改成自己身边的故事。

高尔基还有着非凡的毅力,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高尔基没有受到他表哥逃学的影响,没有在同学的鄙视和欺负面前退缩,坚持读书,并且成绩优异。

在那样一个不幸的家庭中,在众多的痛苦下,高尔基可能被锤炼成魔鬼,也可能锤炼成天使。

为高尔基把握了这个方向的,就是他那个既善良隐忍,又会讲故事的外祖母。是高尔基的外祖母扶着这个幼苗走上了正路。

无尽的黑暗里一定要有光明。

外祖父和外祖母其实都是很善良的人,他们心中都有上帝。只是表现得截然相反。因为他们的社会家庭角色不同。

他俩的上帝看着不同,其实是同一个上帝。

就像一堵墙,有人觉得这堵墙很温暖,可以保护自己。有人却惧怕这堵墙,因为他总是冒犯这堵墙,却总被这堵墙撞疼。

外祖母爱这堵墙,外祖父怕这堵墙。墙都是一样的墙!

善良可亲的.外祖母扶着高尔基这块顽铁,不让他乱动,乱蹦。而周围一切的人,特别是他的外祖父,拿着大锤,把高尔基锤炼成了一块精钢。

但是,这块精钢要想做成一把锋利的宝剑,外祖母和外祖父就无能为力了。

10多岁的高尔基就开始不愿意听外祖母的童话了,不愿意和奥夫相尼科夫的孩子们玩耍了,外祖父的话再也引不起他的兴趣了,表兄弟的到来只会让他恐惧。他自己开始搭建只属于自己的草棚子,他喜欢孤独了,他长大了。

高尔基长大了,家庭已经不给予他更多的锤炼了,他就到人间去了。

有些人的童年是幸福的,是家庭的宠儿,但他却是上帝的弃儿。

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是家庭的弃儿,但他却是上帝的宠儿。

童年的读书笔记与心得篇5

童年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童年里有快乐,有幸福,童年时美妙的,童年是充满阳光的,值得回忆的很多很多……而阿廖沙的童年却很悲惨。

阿廖沙3岁丧父,失去了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他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他,让他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但外祖父也有慈爱的一面,比如书上说道:外公那端正瘦小的身体轻贴我,他开始讲自己童年的生活,他的话语沉重,滔滔不绝。他讲着讲着,在我眼里形象高大起来,这个干瘦的老头忽然变成了童话里的大力士,他独自一人拖着一条巨大的灰船逆流而上;他一直讲到天黑,待他亲切的和我话完别之后,我才知道外公并不凶狠,也并不可怕。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他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他们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美好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童年的读书笔记与心得篇6

《童年》是高尔基所著,它向我们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还有十九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国社会风貌。同时,这本书真实的照射了作者高尔基自身的坎坷经历。

阿廖莎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在外祖父家,外祖母是他唯一最亲近的人。之后,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磨难。他只上过三年学,11岁就走向社会,过早的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16岁时,他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俄国社会的最低层,和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接触,饱尝生活的艰辛,从而不断地丰富了他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其中,有一句令我为之感动的一段话“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惊奇的,这不仅仅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层充满种.种畜生般的坏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饶和肥沃,并且还因为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着善良的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期望,期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

或许这正体现了高尔基应对生活的艰辛却依旧努力的向前看齐,义无反顾的为了创造完美生活而奋斗的人格魅力。他提醒着我们那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难做到的一个道理。这也许是作者在批判当时社会和讲述自身经历之外的另一个写作意图吧。高尔基能成为著名的作家,并不只是才华的横溢,更多的是人生的阅历和对生活的独到看法。

想想我们此刻生活着的社会,不会有拳打脚踢,不会有暴力相向,有的这是美妙的生活和完美的未来,可是,即便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谁又会有高尔基那一半以上的勤奋,努力和坚毅呢?或许生在这个环境中的我们不需要这些潜质,但这样的精神应当永存于心的,难道不是吗?

68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