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范文网 > 心得范文 > 读书心得 >

清明的读书心得

时间: 新华 读书心得

心得是一种对自己经历和感受的总结和反思,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也可以为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参考和借鉴。这里给大家分享清明的读书心得,方便大家写清明的读书心得时参考。

清明的读书心得

清明的读书心得篇1

当下,疫情尚未结束,战斗还在继续。目前,全国已有多省市对清明祭扫作出相关安排和规范。3月1日,天津首先发布通告称,今年清明节期间,殡仪馆、公墓等殡葬服务机构,暂停现场祭扫服务,暂停集体共祭、植树区安葬等群体性活动。广东、辽宁、北京、上海以及南京、无锡、温州、锦州、鞍山、深圳等省市,也陆续发出通告,暂停组织公祭、江祭等群体性公祭活动。但网络祭扫、云祭扫等新方式,为市民打开了另一扇窗。这些“因时而变”的举措,就是为了有效避免人员聚集,阻止疫情的传播,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也体现了一种公共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明祭扫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亲人的一种“刚需”,具有一定的仪式感,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也是清明节得以传承的原因之一。但我们在承认传统仪式的同时,也不能拘泥于仪式,而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尤其是进入新时代,更应“因时而变”,让文明祭扫成为清明的主基调。传统的“现场祭扫”,不仅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还会带来诸多安全隐患,而今又面临疫情的风险,实行清明祭扫预约制,或暂停现场祭扫活动,更是确保安全的需要。特殊时期做好自我防护,也是对逝者的告慰。

近年来,各地通过移风易俗、大力倡导文明低碳祭扫,网络祭扫等新方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现在,由于疫情的原因,各地政府部门推出的代为祭扫、网上祭扫等新服务,更是为我们文明低碳祭扫创造了条件。疫情关不住思念,距离隔不断亲情。只要我们怀着真挚的情感,网络祭扫、云祭扫同样可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悼念。

清明祭扫,未必需要让烟灰飘散。将祭扫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不过是仪式上的变化与丰富,没有改变清明祭奠已逝亲人的精神内涵,所以也应是最值得推崇的一种方式。

清明的读书心得篇2

时间过得很快,又到了一年的清明节。在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把我国传统节日蕴含的传统美德融入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胜利村小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了“珍爱今天幸福生活,缅怀革命英烈”的主题教育活动。

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国旗下讲话以“珍爱今天幸福生活,缅怀革命英烈”为主题。通过演讲使少先队员了解了清明节的来历、回顾了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号召每班开展“清明节为主题”的手抄报宣传活动,有力地在学生中营造了弘扬先进传统文化、继承优秀革命传统的良好氛围;同时利用清明节放假期间引导学生开展清明节调查活动,调查清明节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更好、更多地了解清明节的传统风俗和丰富内涵,使他们懂得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先人的创造奋斗,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奉献精神。

这次的活动,我们通过一系列的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孩子们了解了革命历史,接受了传统教育,在我校广大学生中形成了追忆先人、缅怀先烈、慎终追远、珍惜幸福的风尚。

清明的读书心得篇3

清明节,又来临了,我呆呆地望着天空,不禁又陷入了对外公的怀念。因为在我那绚丽多彩的童年生活中,外公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外公给予我的爱实在太多太多了。

我依旧记得,外公的那张脸和那双手,那张布满皱纹而又充满精神的脸和那双苍劲有力却又突兀着青筋的手,它们曾经和外公一起……

儿时,我一直都是被外公外婆拉扯大的。常常随外公外婆起得很早,老是做在一张小木凳上看着外公扫地。外公拿着一把扫把在街道上扫,我呢,就拿着比自己矮一点儿的扫把乱舞,常常弄得到处都是灰尘。外公性情温和,也不说什么,只好一遍遍地扫,毫无怨言。那时侯,我还小,看到外公天天清扫街道,不禁也有一些纳闷,常常扯着外公的衣角,略显淘气地问:“外公,为什么,你天天要清扫街道呀,你又不是清洁工?”外公也就朝我一笑,继续扫地了。我看着外公的笑容,也就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还不时“噢”几句应声。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久而久之,外公清扫街道的原因我也清楚了,心底里对外公也不免产生了几分敬佩。

一次,冬天时分,天气寒冷,我刚起床下楼,又见外公在扫地。我走出去,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托着下巴呆呆地看着外公,过了好一阵儿,外公才见我坐在外面,立刻把自己身上的棉袄脱下来,给我披上。我当时再看外公的时候,发现他的手已,冻得通红,嘴唇泛青,可那时外公已经在扫地了……

外公,又一年的春天到了,您喜欢的桃花又开了,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您,可闻到了它们的芬芳,感知到了有个童稚的心灵在呼唤您,在呼唤您啊!

现在,虽然外公已经不在人世,但外公的音容笑貌却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因为,外公给我那无私的爱实在太多了,他那勤劳朴实的形象给我的印象太……太深刻了!

清明的读书心得篇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这句诗大家一定倒背如流了吧。这次清明,因为离老家太远,所以不能回家祭拜爷爷奶奶。所以,我决定,去青龙山扫墓。

初到青龙山,一片雾蒙蒙,虽然看不清什么,但远处的景物若隐若现,更给青龙山增添了几分朦胧的美感。

刚刚爬上通往墓碑的阶梯,便立刻被两旁的青葱的松杉所吸引。这一棵棵绿油油的松杉,仿佛是一位位永垂不朽的战士们,挺拔着身躯,眺望着远方……

没走一会儿,那高耸入阴的烈士纪念碑便出现在眼前。

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沉重。我思绪万千:这些战士用他们的鲜血与青春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和和谐的日子。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解放了整个中国。拉开了新中国的帷幕。我们,已经不是那个任人蹂躏,任人践踏,任人掠夺的旧社会了。一切,都对归功于他们—愿为中国献出生命的战士!名垂青史的战士!

忽然,一阵清脆的如银铃般的笑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抬头一看,几个小朋友正在一块快乐的玩耍着。我微微一笑,似乎,他们现在可能不知道,也不懂。这个纪念碑,铭刻在上面的一个个名字待变着什么,他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他们可能一无所知。

我采了一束花,走到碑前,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沉重。轻轻地,那一束花被我放在碑前。一个深深的鞠躬。心里默念,安息吧,战士,我们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

那些奋勇杀敌的将士,我会祭奠;现在来之不因的生活,我会珍惜。告诉他们我们国家强大了,不再任人欺凌了,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慰藉了吧。

清明的读书心得篇5

清明,是一个伤感的节日,因为要缅怀先烈、祭奠逝者。4月1日下午,天阴沉沉的。我们从学校出发,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有力的步伐去往烈士陵扫墓。

走进金溪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陵园中高高矗立的一座雄伟庄严的纪念碑,周围的树松涛阵阵,它们像卫士一样庄严地守卫着长眠于地下的英灵。墓地里盛开的花,早早地向他们传递着春的信息,他们仿佛也低头不语,似乎也在为烈士哀悼。

我们向烈士们敬献菊花,恭敬地站在纪念碑前向烈士默哀,表达我们的哀思。听着耳畔的暗语,我思绪暗涌,仿佛想到狼牙山五壮士,他们也为了让大部队们顺利撤出,不惜一切代价把敌人引到山上,最后英勇跳崖。让我们这些后代人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他们付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们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让我们这些团员们心中一阵阵的感慨。

这些感人事迹还有很多很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为了让后代不要再生活在烟硝弥漫的战争中,为了让后代平安地度过一生,他们倒下了,成为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的革命先烈甚至是无名英雄。

祭扫活动结束了,我的心情仍久久无法平静,今天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身上肩负着使命和责任,我们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遵照党的教导,遵守先辈足迹,继承革命遗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走在返校的路上,天空格外明亮……

清明的读书心得篇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轻轻地吟诵,淡淡的哀伤!帘外密密的细雨,似乎正在诠释着节日的意韵,一个祭祀的节日,一个伤春的天气……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匆匆的光阴里,我和姐姐们再次提着竹篮,带上纸钱,到坟前与父母相见,然而却只看到一堆坟茔,数根枯草,父亲母亲!你们看得见我们吗?

往事幽幽地盈满心怀,就连做梦我都仍然和你们在一起,可是梦醒时分,留给我的却是一捧相思的泪水。许久不见了,爸妈,不知道你们在那个未知的国度里,是否真的一切安好,没有了忧愁,也没有了烦恼。

昨天夜里,我又一次看到了沟渠边五颜六色的野花,看见了初夏清晨那薄薄的蝉翼。思绪万千中,总带着满满的幸福,让我不忍清醒,睡会!再睡会!!这样我就可以多一刻的幸福,暂时忘却成人世界的纷纷扰扰,无休无止的伤痛。

父亲,我又看见你了!弓着腰驼着背,手里抓着一只锄头,在田间尽力的锄草。额头上尽是晶莹的汗珠,密密的布在那儿,小了,大了,连成一片了……,然后跌落在地上,摔碎了!忽然间我想起了李绅的《悯农》,那里面的努力耕作的老农,有时还真像极了我的父亲。慈祥的脸上总是带着笑意,好像从来都不知疲倦一样,一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父亲。然而就是他,用自己不太宽阔的肩膀,为我苦涩的童年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为我插上梦想的翅膀,让我自由自在的,在属于自己的蓝天上展翅翱翔。

清明的读书心得篇7

今天早上我早早的吃过早饭,和奶奶姐姐一起来到了凌海大酒店坐往汽车总站出车的14路,到了四季春城南站那城,我看到了迎宾路上一座高架桥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我觉得最伟大的不是开各种机器的工人和手里那设计图纸的工程师,而是整天冒着风雨的工人,不知不觉该下车了,下了车我们又找到开往奶奶庄的大客车,放了九个一元钱的硬币,便上了车我看见外面是深粉色,里面却是淡红色桃花,到了一半路上全是翠绿的小树,快到老家了,又开始出现花了有金黄色的油菜花,桃花……

到了老家我和姐姐、爷爷去踏青,我看到了田野里绿油油的菠菜,我看见了和韭菜一样高的麦子,和玉米的小芽,就回了家。

今天的收获无比巨大呀!

7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