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范文网 > 工作范文 > 通知通告 >

清明节从哪年开始成为法定节假日

时间: 吴泽 通知通告

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后,无论是祭扫还是踏青出游,人们都有了更充足的时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从哪年开始成为法定节假日,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节从哪年开始成为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从哪年开始成为法定节假日

从2008年开始,清明节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用人单位在法定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加班的,支付不低于平时工资3倍的加班工资。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但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

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的意义

第一,法律规定清明节假日,用于祭祖扫墓,用于缅怀先祖,念及祖先的贡献,跬步千里,弘扬孝道。尤其是文化教育这些真情早已弱化了的中学生孝顺父母、尊敬老年人,加强真情桥梁,加强子孙后代赡养老人爷爷奶奶的责任义务意识,为此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基本。

第二,法律规定的清明节假日,用于亲朋好友团圆、好朋友团圆、同学们同事聚会和出游,用于提高社会群体间的亲密和友善,尤其是先提升家属中间、乡党中间、企业以内等较局部性的社会群体中间的情谊,随后推而广之提升大范围的社会群体中间的友情,使构建和谐社会基本建设有制度设计的且符合民俗文化的保证。

第三,清明节的所有民俗民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一文化艺术,或许还不仅仅是敬长敬祖、敦睦真情故乡情罢了。更为重要,这一风俗文化还继承了天地人和三位一体的和谐理念,也就是大家今日所谈到的“人类与自然”、“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生活观念。当万像恢复、气温清明节、春意盎然之时,就以张开双臂拥抱自然乐观姿势,在青青草地上和亲朋好友联欢会,其实际意义就不仅仅是体育运动了。

清明节习俗有哪些

1、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2、踏青。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

3、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4、蹴鞠。

其实就是踢足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5、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放风筝。

古人认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这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7、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也有的人插柳来辟邪。

8、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9、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10、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11、戴柳

过去扫墓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戴柳。“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的柳文化,有插柳于坟的,也有折枝插在门前的,还有将柳条插在轿子或者儿童衣襟上的,因为柳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试想,今天扫墓的人们如果都有插柳种树的习惯,年年清明,不知道要染绿多少荒山。

12、“烧包袱”

所谓“包袱”,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在南纸店买来所谓“包袱皮”,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烧香秉烛,行礼后在门外焚化。试想,现在的人们如能根据自身情况和时间安排,认同一些在家中祭奠的旧俗,可能就会大大缓解每年扫墓路上的拥堵,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

13、吟诗

曲水流觞曾是上巳日的主要活动。觞就是杯,让杯子从水的上游顺水漂流,流过宾客面前时,可取过一饮而尽,然后吟诗作赋。历史上王羲之、谢安等人曾有一次著名的兰亭修禊活动,《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次集会所作诗词写的序言。试想,每年清明,在民众中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必然能使他们更加热爱民族文化。

14、折柳赠别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能给人一种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感觉。自汉朝以来,人们就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习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与“留”谐音,所以也取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同时希望离别的亲友,到了他乡也如离枝的柳条,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随处存活,这些都寄托着对亲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15、拔河

拔河的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是在军队中盛行,当时叫“牵钩”、“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到唐朝时期开始称为“拔河”。拔河就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比较粗的绳子,将对方拉出河界,就算获胜。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行大型的拔河比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16、吃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

后来人们在清明节时期吃鸡蛋,象征一家团圆,也有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一整年身体都会好,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一种节日食品。

17、吃发糕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发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够不够“发”、够不够“高”,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

18、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是清明节最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取名青团。

19、儿女亲家互送麻糍

在浙江部分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儿女亲家互送麻糍的习俗。在古代,男女联姻后,往往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正式嫁娶,也是为了便于双方互相考察,毕竟结婚是人生的大事。儿女亲家互送麻糍,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种礼仪,男方一般在清明节前给女方送去麻糍,意思就是下一个清明节前就要来迎娶新媳妇过门了。等女儿出嫁后,女方家的父母,又要在清明节前给男方家送去麻糍,意思是祝福小两口日子过得糯滋滋、甜丝丝,幸福美满。

20,拜“城隍爷”

在明、清、民国时期,老北京就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很盛,城隍庙里供的就是“城隍爷”,大家在清明节的时候去城隍庙烧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等等。

21、禁火寒食

在生活中关于清明节的相关的活动的要求的话就是属于寒食节的相关的活动的要求了,寒食节也是属于清明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在平时生活中出现了一些祭祀活动之前都会进行改火寒食,这是属于一种很传统也是很严谨的祭祀活动之一,所以在平时生活中的话可以尝试。

22、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