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作文

时间: 小龙 范文大全

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涵盖了高教、职教、中小学、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他们的名字,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在中国教育的无垠天空中熠熠生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作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作文【篇1】

8月,李粉霞走进了当时还是中专的山西省机械工业学校,成为了这里的一名新教师。刚进学校就被安排当上了班主任,当时职业教育正面临招生困难期,来到学校上学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分数要求,好几个家长在她面前直言不讳自己的孩子无可救药,还有几个孩子嚷着想退学,没有任何管理经验的她,面对一群不懂事的熊孩子,暗暗下定决心,绝不让一个孩子离群,绝不让这群孩子迷失,要让他们重拾信心,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于是,李粉霞把大量的时间都留给了她的学生,早上跑操,走在班级队伍最前面的是她;晚上自习,坐在教室最后面的是她,她细心地观察着学生的一举一动,了解着他们的日常点滴,暗暗与学生斗智斗勇。

学生刘斌连续几天装病不想上课,李粉霞没有直接戳破他的谎言,而是回到自己的单身宿舍为学生亲手做了一顿病号饭,亲自送到了学生宿舍。刘斌顿时泪流满面,长期以来饱受老师、家长否定的那颗幼小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从此他再也没有旷过课,如今已成为了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业务骨干。

,突如其来的“非典”阻挡了学生下厂实习的路,学生都心烦气躁,没有心情学习。李粉霞不想让学生荒废时间,于是主动向学校申请,由她带着学生在数控实训中心完成实习项目。她带着学生找资料、设计项目,把实训中心的所有设备让学生熟练操作,高水平、高效率地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2年守在班主任的岗位,李粉霞送走了一届届的学生,也送上了一片片的爱心。,作为刚上任的数控工程系党总支书记,李粉霞在早晨查宿舍时,发现一名学生不愿意起床,从辅导员口中得知该学生不服从管理,家里也无能为力。李粉霞主动把学生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经过推心置腹地聊天,学生向她敞开心扉——父亲在他上高中时车祸身亡,他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变得心灰意冷,行为不受控制。李粉霞没有责备这名学生,而是将他安排到自己办公室做助理,负责打水、扫地、文件整理,只为给他多一份约束。在办公桌左侧抽屉里有一个“谈心本”,是师生之间吐露真情的地方。直到如今,那个“谈心本”还静静地躺在李粉霞的抽屉里,闲暇时她还会拿出来,静静地享受着一个孩子蜕变的过程。

不知什么时候,“霞姐”这个充满亲情的称呼被一届届的学生传了下来。学生心中这位年轻的姐姐,用一个女老师特有的细心和自己特别的方式在关爱着每一个孩子。李粉霞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学院优秀班集体,个人2次被评为省级优秀班主任,3次被评为省级优秀共产党员。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作文【篇2】

康绍忠从教37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践行“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在立德树人、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方面成就突出,受到广大师生和同行赞誉。

康绍忠长期坚守教书育人一线,放弃节假日休息,完成的年工作量是普通教授的3至4倍。先后主讲11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指导博士生78人、硕士生76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提名奖1人。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和研究生教育成果特等奖1项(当届唯一的特等奖),并入选度全国唯一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人物。长期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案例被收入教育部思政司组编的《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案例汇编》,并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20余家媒体报道。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面向国家需求和学术前沿,康绍忠创建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促进了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出版著作与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论著被引用38000余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并获度ICID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创新杰出贡献奖(该年度全球唯一获奖者)。

康绍忠长期扎根西北旱区边远农村,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同时,牵线搭桥帮助在河西走廊贫困地区建设8所希望小学,助力边远农村教育发展。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称号。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作文【篇3】

戴着眼镜的安文军总是带着笑容,可说起话来语调铿锵,他对记者说:“我读书时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给我这个山里娃教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爱、品格和勇气。”

安文军决心要像自己的老师那样当一名好老师。1993年,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安文军,毕业后毅然回到了家乡。

那年8月,祁丰学校成了安文军教育生涯的第一个“根据地”。祁连山下,几排低矮的土坯瓦房在寒风中伫立,教室里光线昏暗,火光微弱的煤炉旁坐着几名搓着手、哈着气的学生……安文军永远记得第一次来到祁丰学校的情景。

“夏天,火一样的太阳从千疮百孔的窗户射进来,射在讲台那片区域。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得人如坐冰窖。”安文军说,即使条件再艰苦,只要看着眼神里充满纯真和渴望的牧区孩子,他便舍不得离开。

班里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这更让安文军很心酸,他暗下决心:“认认真真地上好每堂课,把山里娃教好,才是真本事。”

1996年,他所执教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班会考平均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

,辗转两所乡村学校的安文军来到了明花学校。

乡村学校时常断电。到了晚上,安文军有时只能点蜡烛备课、改作业。乡村学校缺教师,他一个人包揽了多门课程;一边照顾生病卧床的母亲,一边教学……即便再辛苦,安文军也总是笑盈盈地面对。

那段时间,每个学生家长都认识了安文军──这个瘦弱的老师在假期去遍了每个学生的家中,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安文军记得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如果有学生不来上课,他比家长还着急。乡亲们也从安文军身上看到了教育的力量。

简明科学的书籍分类,精准定位的摆放位置,整齐划一的标签高度,在明花乡的牧童之家里,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严谨准确到让人惊叹。小小的牧童之家,在管理员黄艳宁的精心打理下,井井有条、充满生机。今年19岁的黄艳宁,出生于肃南县明花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她因早产导致脑功能发育不全,并引起肢体残疾。

因为不便去学校,从黄艳宁上小学开始,安文军带领的明花学校送教团队每周都会准时来到黄艳宁家送教上门。下课了,黄艳宁会着急地询问下次送教的时间,等着安老师下次来上课。

,经过安文军的积极协调及当地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黄艳宁被聘请为牧童之家的图书管理员,她每天都会准时去书屋学习、管理图书。每天黄艳宁都会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吸收知识带给她的营养和快乐。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把关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安文军对黄艳宁如此,对其他学生亦然。安文军主动担负起周末照护十几个住校生的饮食起居。孩子们生病了,他就第一时间带去看病就医;孩子们缺乏文具和生活用品,他主动帮他们去买;寒暑假放假那天,看着孩子们坐上回家的班车,安文军才能放心……

安文军非常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他将教学生活中的点滴都记录到小本子上,闲暇时与同事讨论,撰写教学随笔,进行自我反思。他订购教育教学书籍,潜心学习,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在培训中得到专家、名师的指点,助推自己的专业发展。

安文军语言幽默风趣,讲课犹如讲故事,学生总能被轻松代入课文无法“自拔”,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学得又快又好,效率极高。现已在明花乡政府工作的学生郭冬芝回忆说:“听安老师讲课是享受,做安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乐趣,跟安老师聊天更是一种快乐。”

从教30年,安文军所教学生超过3000人。他们奔赴各行各业,遍布天南地北。“教书育人,就是我最幸福的事。事实证明,知识能改变命运。我的学生做到了,我也做到了。”从青春年少到中年沧桑,回望从教的30年,安文军感慨万千。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作文【篇4】

特殊教育学校“择差”守护——这就是特殊教育的特殊之处。选择了“守护”特殊儿童的使命,周美琴一做就是35年。

“我弟弟也曾是特殊儿童,弟弟的成长,母亲的不易,家庭的艰难,我从小看在眼里。因此,1987年我从上海浦明师范学校毕业,聋哑辅读学校希望我加盟时,我心动了。我母亲也告诉我:这个工作你一定要接受。好好培养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去减轻这些家长的压力,为这些家庭和孩子造福……”正是这份初心,让她无论走多远,碰到多少挫折与困难,都始终甘之如饴。

走进辅读学校的那一刻,周美琴开始每天面对神色呆板、行动笨拙,反应迟钝、生活自理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行为失控的孩子。一名患自闭症并伴有精神障碍的学生,时不时怪叫、四处藏匿、趁人不备逃出校门,还会把大便抹在手上吃进嘴里。周美琴时刻注意着他、陪伴着他,实行一对一的帮教。为了拉近距离,周美琴让他坐在自己的腿上给他讲故事,可冷不防孩子却一记重重耳光打在她脸上。

生平第一次被人扇耳光,年轻的周美琴顿时眼眶模糊。但一想到这是自己的学生、是一种非常态反应时,她强忍着痛和泪、压下委屈,继续与孩子沟通。此后,周老师对他的关心更多,不仅变换着方法与他交流,还时常用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帮助他成长。渐渐地,孩子与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乐于听她的话、有了可喜的进步。当孩子因哮喘发作送进医院抢救,在昏迷中还呼唤着“周妈妈,快来看我”……

曾被智障孩子推倒甚至动手打过、曾为了帮聋哑孩子排节目累倒过、曾因细致关爱孩子而被称为“周妈妈”过……作为一名特教老师,她在孩子们身上付出太多太多;但作为一个母亲,她欠女儿的太多太多。那时,时常半夜一身疲惫才回到家,望着年幼的女儿在睡梦中还紧紧抱着她的衣服时,她不禁热泪盈眶。她欣慰的是,女儿慢慢长大懂事、理解了妈妈的使命,也成为特教志愿者,助她守护。9月,周美琴获得了“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后,为了她终身的教育追求,为了帮扶和奖励更多的特殊儿童,全家支持她个人出资10万元发起设立了特殊教育关爱基金,为特殊儿童实现梦想而助力。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作文【篇5】

马丹,女,汉族,1975年4月出生。1993年参加工作的马丹,是武汉市旅游学校的一名优秀的艺体教师,也是一名优秀的中共党员。8月,她主动申请加入湖北省“组团式”教育援藏队,来到西藏支教。三年期满后,她为了履行对藏族学生的承诺,申请留藏,继续工作。二度援藏,她将一腔热血撒播在雅砻大地,教书育人、奉献青春,她是边疆教育的守望者,在美丽的雪山高原上留下了串串坚实而又幸福的脚印。3月,马丹入选“中国好人榜”。

明亮的深眸,清瘦身材,有些黝黑的皮肤上一抹亮丽的高原红,人们眼中的马丹,活脱脱一个藏族姑娘。

,马丹主动报名参加湖北省第一批组团式教育援藏,来到山南市第一高级中学担任音乐教师;,她再次主动报名参加湖北省第二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到山南市东辉中学担任音乐教师。

是什么样的情怀让马丹连续两次参加组团式教育援藏?马丹说:“想到西藏缺人才、缺教师,我就选择主动报名了。”

来藏之前,马丹是武汉市旅游学校的一名教师,多年的教学生涯,让她对教育事业、对与学生相处,产生了浓厚的热情。“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就是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马丹说,“特别是看到孩子们想唱歌、想表演的表情时,我的教学热情就更高了。”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作文【篇6】

“三年来,50多堂大课,我们邀请了袁隆平等国家功勋,载人航天总设计师周建平、北斗导航总设计师杨长风等科学家,神十三、神十四等航天员,13位院士、50余位专家给孩子们上课。《追梦》《志在九天》《夜空中最亮的星》,这一堂堂大课之后,科学家成为了孩子们最想追的星。”郭晓芳说,从面对面教学到屏幕前交流,从“1+3”网络联校课堂,到“城乡同步,全省同上一堂课”,“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三湘四水每个角落,照亮千家万户每个孩子的心房。

作为湖南省“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总班主任,郭晓芳讲授新时代“云端”思政课,从人物主题、内容形式、传播渠道多维度创新,将思政教育“养分”融入学生喜爱的时、事、人、物等“活教材”中,打造出50余个大课专题、600余个配套课程,课程覆盖全省2.8万余所学校并辐射全国,单节课学习人次突破3000万,单个平台学习人次突破1亿,形成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我是接班人”网络思政品牌。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作文【篇7】

杨明生,男,汉族,1963年6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一中学校长、教师。

他从教38年来,以校为家,爱生如子,无私奉献,虽身患多种疾病,仍坚守在教学一线,践行着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他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办学方针和育人导向,提出“以文化人、以文育德”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探索多种育人实践,强化德育实践效果。

他坚持教育科研、改革兴校,大力推进以备课改革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据悉,自以来,中宣部每年都会同教育部组织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习宣传活动。今年5月开始,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积极行动,按照人选要求,共推荐了64位候选人。中宣部、教育部邀请教育专家、一线教师、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等代表,组成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委员会,严格审核推荐人选。

8月2日至8月16日,在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及教育部官方微信等媒体公布了候选人简要事迹,请社会各界进行评议和监督。之后推选委员会组织召开推选会议,结合公示反馈情况,经过民主投票,大会评选出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作文【篇8】

孙正聿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读”和“笨想”中,在特殊环境和独特体验的“生活积累”中,升华创生着他的“文献积累”和“思想积累”,让现实活化了理论,用理论照亮了现实。

由于理论成就斐然,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20次集体学习,孙正聿走进中南海,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讲解。

很多人惊叹于他的妙语连珠、妙笔生花、出口成章,曾试图探寻他超强记忆的大脑沟回。他笑言秘诀便是读书:求多、求好、求独。多读书,读出别人的好处,悟出自己的道理,变成独到的思想。

有人曾把孙正聿公开场合“背过”的名人格言、名家语录对照原著比较,竟一字不差;他自己总结出来的“正聿金句”也是独家秘制,别人也无法模仿。

虽然年逾古稀,但每天早晨7点半孙正聿都会准时来到办公室,心无旁骛,埋头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写作,有时一上午连口水都忘了喝。看看书、写写稿、想想问题,这是他一天中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光。

吉大青年教师高超在说起自己的导师孙正聿时,满是崇拜和爱戴。刚开始,他是畏惧与老师之间巨大的学术差距,“不敢”走进老师的办公室,现在,他是心疼,怕打扰老师的宝贵时间,因为舍不得而“不敢”推开办公室的门。

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盾和孙正聿是亦师亦友亦同事的关系。他对孙正聿的印象是“特别全面”“才智过人”“超常勤奋”。

孙正聿也承认,是某种“天分”和持久的“勤奋”成就了自已。

说不清为什么,孙正聿从小就喜欢看书,哥哥的课本,特别是语文、历史、地理一类的课本,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儿时的最大乐趣,就是读“小人书”。厚一些的2分钱看一本,其余的1分钱看一本。他说,许多知识都是从“小人书”中看来的。

上中学时,每周两元钱的伙食费,常常是母亲在周日向邻居借来的。在那么艰难的日子里,他居然订阅了两本杂志——《世界知识》和《文学评论》。

__时学可上,无工可做。孙正聿每天上午去南湖游泳之后便去还没关闭的图书馆读书。在当装运工、放映员时,他对当时小青年趋之若鹜的所谓时髦事都毫无兴趣,每天就是读书。

工作以后,填写的各种个人材料中,常常有“爱好”或“特长”一栏。孙正聿想来想去,惟一可以填写的,就只有“读书”这一项了。

就是现在,孙正聿也是只要一看到文字就激动、兴奋,这种高峰体验,被他认为是也许仅次于毒品的刺激。

“爱读书”,这就是孙正聿说的“天分”吧。他自诩没有浪费上帝给予他的这种才能。

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他的头脑中常常浮现出三句“格言”:

“伟人的生平昭示我们,我们也能够生活得高尚。”

“跟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科学。”

“人应当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这三句话影响了孙正聿一生。

哲学,它所要给予人的,正是引导人们 “尊重自己”,“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孙正聿在《崇高的位置》一书中说,崇高和渺小就是人类精神座标上的两极。在求索的路上,他何尝不是以人类精神座标上最渺小的一点,执着地追寻着那份“尊重自己”的崇高呢。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作文【篇9】

从小立志服务社会的张先庚对贫困地区有着特有的情怀与牵挂。她牵头培养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人才6 .8万人,在阿坝州首创的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人才“1134”培养模式获评四川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如今,该成果已在100多所高校和地区推广,惠及学生8 .9万人,培养“双师型”师资2 .1万人,扎根基层毕业生3 .6万人。

聚焦农牧民健康问题,张先庚创新构建“政—校—行—企”四位一体联动健康扶贫模式和乡村振兴帮扶模式,将每月15日确定为卫生科普志愿活动日,多年来走村入户对农牧民开展健康宣教、地方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医保健技术等服务,惠及壤塘县4 .7万人。她带领团队每年多次到藏区现场指导健康服务,线上线下齐上阵,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医务人员业务能力。

在张先庚的影响和带领下,卫生志愿者们扎根高原,坚守健康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线,得到当地社会、政府、农牧民广泛赞誉,成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与健康扶贫、乡村振兴典范,并多次获国家卫健委、全国志愿服务金奖、银奖。如今,她正带领团队将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推广,全面助推乡村健康振兴战略。

,在疫情最严峻时刻,张先庚作为队长立即组建了以学院教师为主的130人“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爱心志愿服务队”,创建“政、行、校、社、医”五位一体联防联控,带领团队在3天内熬夜编写出社区居家防护手册6本。她带领队员深入社区开展入户排查、疑似病人转诊、隔离监测和心理疏导。

在社区工作中,遇到一位拒绝配合防疫工作的疑似病人,张先庚同队员守在病人门口,一边开展环境消杀,一边向病人赠送口罩、体温计等防疫物资,并耐心沟通劝说。花了整整2天时间,对方终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被志愿队的的暖心举动与责任心感动,同意带着爱人去隔离点观察。类似的不理解、拒绝甚至谩骂常常都会遇到,但张先庚与她的志愿队总是用过硬的职业操守,化解每一次挑战。

张先庚带领团队在社区抗疫中募集40万元中药香囊,完成重点疫区返蓉人员入户医学观察2332人、体检服务6279人次,守护了24万社区居民生命健康安全。大家不忍她整日劳累,劝她多休息。她坚定地说:“我是教授、队长,也是专家,现在是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尽全力去服务。”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作文【篇10】

杨瑞清,男,汉族,1963年6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教师。 1981年,为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杨瑞清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南京市江浦县五里村小学工作。他41年坚持扎根乡村办教育,始终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走出了一条现代乡村学校独具特色的时代新人培育之路。他两次拒绝进城,创办的行知小学从一所简陋破旧的乡村小学发展成为集幼、小、中和教育实践基地为一体的集团化现代学校。他创建教育基地,把乡土生活作为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学生校外活动、劳动实践、生态教育模式。他坚守乡村教育一线,只因放不下村里的孩子和自己的教育理想。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等荣誉。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让我们以杨瑞清校友为榜样,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将行知教育思想播撒到更加广阔的天地。

38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