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

时间: 小龙 范文大全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石,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

粮食安全成为当前仅次于能源安全和人道危机的社会关注焦点,也是欧盟关键的安全战略之一。欧盟把增加粮食生产视为当务之急,并采取必要措施力争在短期内解决粮食安全和负担能力问题。欧盟委员会鼓励各成员国在提升农业自给自足的同时,继续推进欧盟可持续粮食目标。

俄乌冲突造成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飙升,特别是粮食、能源和化肥等出现供应问题,欧洲市场紧张情绪频发。为保证特殊时期农业和食品供应链安全有效,欧盟日前推出一系列短期和中期措施,并调整其从农场到餐桌的绿色战略。此举在欧盟内部仍有分歧,成效几何有待观察。

在欧洲,粮食安全如今成为仅次于能源安全和人道危机的社会关注焦点,也是欧盟关键的安全战略之一。农产品供应之所以在欧洲成为“不成问题的问题”,有其深刻的地缘政治因素。

具体看,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是全球主要的粮食供应商,总共提供了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小麦和大麦,超过半数的玉米、葵花籽油和种子。其中,乌克兰是小麦、玉米和葵花籽油的重要出口国,是欧盟第四大外部粮食供应国,也是欧洲的菜园子。仅以葵花籽油为例,欧盟进口占了乌克兰产量的一半,广泛用于从烘焙、罐头、糖果、婴儿食品到涂抹酱、酱汁和汤料等产品的生产,可见一旦供应中断,其影响有多大。此外,随着食品价格飙升,欧盟食品加工原材料成本水涨船高,动物饲料的进口价格也在飙升。与去年同期相比,化肥价格已经飙升了142%,原因就在于欧盟30%的化肥来自俄罗斯,27%的钾肥来自白俄罗斯。

为此,欧盟把增加粮食生产视为当务之急,并采取必要措施力争在短期内解决粮食安全和负担能力问题。欧盟委员会鼓励各成员国在提升农业自给自足的同时,继续推进欧盟可持续粮食目标。

在具体措施方面,欧委会提出总额5亿欧元的一揽子支持计划,包括首次动用危机储备基金,以支持受战争影响最严重的乌克兰农民。多年来,欧盟农民一直抱怨被乌克兰农民抢了饭碗,因为那里的农产品特别便宜。就在几个月前,法国农业部长在宣传国家地理标识时还点了乌克兰的名,认为“分清楚盘子里的鸡肉是来自法国还是其他地方很重要”。

欧委会提出,成员国可以向农民提供额外的财政支持,以促进粮食生产,同时解决由于投入成本增加或贸易限制造成的市场干扰。允许各成员国在约400万公顷的欧盟休耕土地上生产任何用于粮食和饲料目的的作物。今春农民已经开始播种,预计的生产面积将增加1%,粮食产量同期将增加8%。

欧委会还提出了一个新的临时危机框架,负责监测化肥价格和供应情况,欧盟各成员国每月将交流有关粮食和饲料等基本商品私人库存的数据,以便及时掌握供应情况。

尽管欧盟把粮食安全作为一项关键政策考虑,但各成员国利害关系不同,政策选择的出发点也不一样,因此欧盟内部关于共同农业政策一直争论不休,特别是有关绿色协议的从农场到餐桌战略存在明显分歧。欧委会最近推迟了几项立法提案,包括农药可持续使用法规(SUR)和自然恢复目标。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最近声称俄乌冲突更加印证了“粮食主权”的重要性,提出应加强欧盟利用内部资源养活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依赖乌克兰的动物饲料、巴西的大豆和俄罗斯的氮基肥料。为此,欧盟领导人此前在凡尔赛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承诺提高欧盟自身的植物蛋白产量。

此番言论也招致很多批评。环保人士质疑说,短期的一次性解决方案不能以损害长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代价。传统农业的做法导致在粮食生产中更加依赖某些关键资源:化肥、杀虫剂和动物饲料。在欧洲,种植的大部分作物(约60%)不是用来养活人,而是用来养活牲畜。

实践证明,粮食生产可持续性是粮食安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欧盟在实施从农场到餐桌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时,应更多地利用创新来促进产量可持续地提高,如精准农业、新的基因组技术、改进养分管理、病虫害综合管理、化学农药的生物替代品等。欧盟绿色协议的核心目标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对生物多样性的侵蚀,这才是对人类长期粮食安全构成的最大威胁。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将称为“灾难性饥饿之年”。该机构在为全球饥饿人口提供了一半以上的粮食,这些粮食就是来自乌克兰,可见这个“欧洲粮仓”的重要性。对世界粮食安全的下一次重大考验将在夏季到来,不知道届时乌克兰农民还能否收割庄稼。作为粮食净出口国,欧盟成员国本身并无缺粮之忧。事实上欧盟还是世界粮食和发展援助的主要提供者。正因如此,包括欧盟在内的世界上其他较发达经济体更应携手合作,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多边机构,共同致力于提升全球粮食供应系统的可持续性,加大力度援助所有最贫穷、粮食最不安全的国家和地区。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耕地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近年来,一些地方耕地面积减少,还有的地方出现良田不种粮食,建养殖场或种花卉果木。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必须不折不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18亿亩耕地是不能逾越的红线。同时,农田就是农田,不能挪作它用;农田须是良田,不能以次充好。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落实好耕地保护建设硬措施,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

“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坚持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保障好粮食安全最根本的生产能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说。

他表示,各地要严格按照中央相关要求,优化调整农村用地布局,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既要管住“非农化”,也要管住“非粮化”。

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一些地方耕地占补平衡要求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将进一步出台一揽子措施,强化执法监督。通过每半年一轮次遥感监测发现问题线索,对非法实质性占用耕地毫不手软,依法严肃查处。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5月10日,吉林省召开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吉林省已经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面对本轮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吉林干部群众将继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和抗疫精神,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吉林省乡村振兴局局长韩阳在会上表示,本轮疫情对吉林省巩固脱贫成果带来了较大影响和新的考验。吉林省将全力应对疫情影响,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努力完成今年目标任务。

目前,吉林省已出台应对疫情影响巩固成果十一条措施,印发了《关于做好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疫情防控期间备春耕生产工作的通知》,在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同时,守好粮食安全底线。同时,组织开展全省“抓产业、促就业、稳增收”专项行动,指导各地用好财政衔接资金,高质量谋划实施产业帮扶项目;坚持转移外出务工、就近就地吸纳和公益岗位安置统筹发力,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人数不低于上年水平,不断增加脱贫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对无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继续实行兜底性保障。

据了解,吉林省今年还将从3个方面汇聚更多力量来支持乡村振兴:一是成立乡村振兴高校联盟,推动联盟开展区域协作支持,推动成员高校分别与全省各地区形成协作支持关系,推动联盟开展需求侧支持,充分发挥联盟高校的人才、学科、科研、文化等资源优势;二是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通过举办全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联席会议和政银企支持乡村振兴对接会等方式,促进金融资源、产业资源与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零距离对接与合作;三是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切实合理地把全省两万余家社会组织分为经济发展型、研究培训型、慈善关爱型、医疗保障型、社会治理型等类别,再创设6项支持乡村振兴主题行动,引导社会组织结合自身特点专项参与其中。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篇4)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色和质量,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站在“两个大局”的历史高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仍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

从国内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面临诸多挑战。一是需求总量不断增加。,我国总人口为14.13亿人,城镇化率为64.72%。未来一个时期,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推进,粮食消费总量将继续增加,粮食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二是品质要求不断提升。随着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食物消费条件和消费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均匀,人均耕地数量少、耕地质量有待提高,总体上看,人增地减水紧的趋势难以扭转;农业劳动力短缺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化肥、农药等的过量投入带来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限制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农民种粮收益较低。随着农资价格上涨和种粮成本增加,农民的种粮收益空间收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较效益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五是农业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我国洪涝和干旱、地质和海洋、低温冷冻和冰雪等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抗灾防灾减灾能力有待提升,制约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六是流通运输压力较大。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逐渐向主产区集中,跨区域粮食流通量增加,粮食运输成本和压力加大,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依然存在。

从国际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也面临较大挑战。一是新冠疫情的蔓延给粮食主产国带来了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资料供给不足等问题,农业生产动能减弱、粮食加工与运输受限,粮食生产和供应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影响了全球的粮食供给安全。二是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复杂。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冲突加剧,严重影响了粮食的国际贸易;一些国家限制农业对外投资,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等建设受阻,严重影响了粮食的国际合作;俄乌冲突对全球谷物市场造成冲击,小麦等农产品价格上涨。三是产业链供应链受损。当前整体低迷的全球经济形势对各国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局部断裂、运转停滞,严重影响全球运输消费网络的稳定性,使得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较为严重的粮食供给紊乱与短缺问题。四是极端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粮食等作物产量、质量及收成稳定性均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长期的温度上升会使海平面升高,造成土地减少、土壤盐渍化、风暴潮灾害加剧等问题。五是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突出。全球仍有7亿多人口面临饥饿威胁,近1/3的人口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与营养,食物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篇5)

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不仅能增加粮食供应数量,还能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生产投入成本,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从中国的经验看,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一边增加粮食产量,一边促进节粮减损。

受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粮食增产空间有限,节粮减损等同于增产。如果按照世界粮食年产量约28亿吨计算,世界粮食损失浪费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加2800万吨粮食,大约可以养活7000万人。

从更深层看,粮食生产需要水、土、肥、药、种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节粮减损就是节约珍贵的水土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消耗,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武拉平认为,世界各国粮食损失和浪费发生的环节不一样,节粮减损的方法和措施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发达经济体的粮食减损应聚焦收获、储备等环节,主要通过推广抗逆品种、现代收获机械、科学储粮设施、高效加工设备以及低温运输设备等节粮技术实现减损目标。发达经济体应减少消费环节的损失和浪费。目前,一些发达经济体已经认识到珍惜粮食的重要性,并推出相关的政策。如日本提倡人们购买过了“赏味期”仍然可以吃的食物,法国卖不出去的食物只能捐赠不能扔掉。

中国高度重视节粮减损,把推进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

近年来,中国通过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持续推进粮安工程,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建立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推广粮食产后减损技术,不断提升科学储粮减损能力。“十三五”期间,每年粮食产后流通环节减少损失约1300万吨,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43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