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范文网 > 心得范文 > 学习心得 >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事迹学习心得

时间: 吴泽 学习心得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者和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光荣称号,是中国工人阶级最高奖项之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事迹学习心得,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事迹学习心得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事迹学习心得【篇1】

“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赣州稀土龙南冶炼分离有限公司萃取车间主任涂爱鹏很平静。他坦言,荣誉只代表过去,今后将继续努力,强化技术创新,为稀土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一名退伍军人、稀土行业的门外汉,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涂爱鹏在一线车间一干就是20年。围绕优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涂爱鹏积极组织工友开展技术创新和项目技术改造。由于工艺技术不成熟,萃取工作经常会中断,影响生产效率。涂爱鹏和工友们反复试验,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成功解决萃取槽体有机流通和难反萃等生产问题,不仅保障了生产的稳定运行,也让产能提高近300%。

“从细处着手,关键处把好安全关。”这是涂爱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第一位,常态化组织安全隐患检查,及时整改安全隐患。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涂爱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平凡岗位也能绽放精彩。如今,49岁的涂爱鹏,意气风发,心向未来,朝着心中的目标坚定前行。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事迹学习心得【篇2】

杨孝平,男,1962年生,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元”基金学术领导小组成员,江苏省数学学会和江苏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兵工学会应用数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诸多荣誉。

杨孝平教授1981年7月毕业于巢湖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1986年12月毕业于湖南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1992年5月毕业于湖南大学数学系,获博士学位,曾在安徽省淮南凤台马店中学和华东工学院应用数学系工作,从1992年5月起在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数学系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16年起在南京大学数学系任教,担任教授、博导。

在学术方面,杨孝平教授长期从事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几何测度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与著名数学家、美国纽约大学的林芳华教授合著了英文专著《Geometric Measure Theory》在国内外发行,被国内外同行选为研究生教材和广泛引用;主持了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教育部回国人员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应邀在各种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几十次,先后多次担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主持人或组织者,应邀在国内外几十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所作学术报告。

在教学方面,杨孝平教授长期坚持给本科生开课,主讲过本科生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方程》、《数学建模》等课程。主持了多项省、校教改项目,大力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主编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高等数学》,该教材已入选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他和同事一起撰写的教学研究论文在《中国大学教学》等杂志上发表。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事迹学习心得【篇3】

寇晓燕是上海支边青年子女,是兵二代,自小就受到兵团精神的教育,扎根兵团,建设兵团成为她的初衷。在兵团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她不竭的动力。她没有选择跟随父母回到繁华的大上海,而是选择留在了养她抚育她的团场,也是她这种沙枣花一样的品质深深的吸引了丈夫徐云义。1990年两人喜结连理,成为十团4连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当年,寇晓燕与丈夫响应国家承包到户的政策,承包了连队40亩棉花地。夫妻俩勤奋苦干,加之团里好政策,年年都收成满满,小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但是,丰衣足食并不是夫妻两人的真正理想,他们一直怀有一个创业致富的梦想。于是,他们夫妻先后养过肉鸽、珍珠鸡、火鸡、猪,但规模一直都很小。2001年,团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夫妻两人又承包4连12亩的香梨园,实现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

2011年,夫妻俩在十团职工创业园承包了大棚温室6座,实现年纯收入30万元以上。同年,注册成立了疆通温室保温建材安装有限责任公司,承建了第一师阿拉尔市周边团场268座大棚温室钢架、保温被等产品,提供卷帘机、保温膜,实现了年纯收入1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2013年,寇晓燕大胆探索发展新型农业主体经济,带头承包了36座温室大棚,与32名职工创办“阿拉市锦绣家园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年产蔬菜350余吨,成立销售部,开办2家有机蔬菜超市,平价供应阿拉尔市及周边团场,人均年收入达8万元,32名职工实现了脱贫致富梦。全团19名困难职工乘农闲去合作社、超市务工。现如今,在锦绣家园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务工人员达136人,人均年增收3.5万元以上。2015年,十团党委依托优势资源,积极探索“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寇晓燕“盘算”起发展特色旅游业,将拆迁的原二连办公室周边买下来,投资1300万元,建设90亩的集观光、旅游、采摘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已吸纳种养殖户60户,前来采摘游玩的游客年均达6万人次。年收入达200余万元。以景吸引人、以美食留人、以特色花卉感染人,为十团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示范。当年,她又引进巴马香猪进行特色养殖获得成功,由年出栏200头发展至1500余头,产品供不应求。2020年,引进黄沙基质栽培技术种植草莓和蔬菜获得成功,为团场在未利用地上发展设施农业探索了一条新路。锦绣家园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生态综合示范基地是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的有益探索,是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发展设施农业提质增效的典型示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实践。

寇晓燕说:“没有团场的政策支持,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没有干部职工的殷切帮助,就没有我现在的不凡事业。”

如今,寇晓燕终于实现致富梦想,但她没有固步自封,更没有沉溺于财富膨胀的自我满足中,而是立志带领身边更多的职工群众实现共同致富的梦想。

十团4连3名困难职工,由于没有种植经验和管理资金,生活困难,一直未能脱困。见此情景,夫妻两人主动与她们结对子,从资金到技术、从棉田到温棚,从种植、田间管理、收获、销售各个环节,寇晓燕尽心尽力帮助她们。如今3人个个都成了4连的种植能手,光是大棚收入,每年就达到7、8万元。

积极响应团党委、团工会号召,帮扶困难职工,主动与2户职工结对子,吸纳他们加入合作社,从资金到技术、从棉田到温棚,从种植、田间管理、收获、销售各个环节,寇晓燕尽心尽力帮助她们。如今这2户职工都成了连队的种植能手,光是大棚收入,每年就可以达到七八万元,走上增收致富的新路。

每到收获季节,寇晓燕就主动带领合作社成员走访市场,教导他们如何考察市场,分析市场,帮助他们度过销售难关。如今,只要一提起寇晓燕,合作社社员都心存感激,是寇晓燕带领她们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致富不忘本,寇晓燕夫妇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自2013年起,夫妻带头加入到“春蕾计划”和“金秋助学”活动,累计出资6万元,帮助7名贫困女大学生完成学业,2016年至今为十团21连少数民族连队村民及周边县乡少数民族贫困儿童捐赠衣服、物品及蔬菜生活用品共计10万余元。

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她主动承担起了为团内工作人员供餐的责任,为确保几百名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志愿者能吃上可口的饭菜,她与家人起早贪黑,积极协调各类生活物资,为抗疫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平时,她积极参加各类公益事业,每年为困难职工群众捐款捐物。

孤寡老人夏定国,习惯了兵团的生活,不愿意回老家,寇晓燕夫妇在征得其亲戚的同意后,把他接到自己的基地,像女儿一样侍奉老人,老人逢人就说自己有个好女儿;收留精神残疾人员李鑫,为其提供工作岗位。

寇晓燕先后荣获2014年度获师多元增收示范户、2015年师市“五一巾帼标兵”、2015年度获师市“三学三比”女能手、2017年“全国农业劳动模范”、2019年“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19年被授予 “兵团巾帼建功标兵”称号,被评为师市“民族团结道德模范”、2019年“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9年师市“民族团结道德模范”、2020年寇晓燕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事迹学习心得【篇4】

罗国伟,男,汉族,1981年6月生,广东清远人,1998年10月参加工作,201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湖南商学院销售管理专业毕业和东北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大学双本科学历,工程师,现任广东亚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近年来,罗国伟带领企业的“广东省复合材料汽车零部件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为公司的科技创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研发出了多款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轻量化部件,其中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后地板、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翼子板等产品性能指标得到市场的认可,碳纤维汽车引擎盖产品逐渐推广应用。近五年来,罗国伟主持为公司研制申请了30多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其中2项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发明专利,21项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获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2017年主持研发在中试阶段的碳纤维汽车零部件新增销售近3000万元,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1.05亿元,新增税收近1000万元。以市场为中心,以质量好、交期快、成本低、效率高、服务周到为管理目标。2015年度获得肇庆市政府质量奖,2017年公司整体销售收入增长38.6%,达到1.12亿元销售产值;产品较2016年质量合格率提升了0.02%,达到99.8%;交期达成率提升0.5%达到98.3%;公斤成本比原来下降了15%以上,为1.02元/KG。因成绩显著,罗国伟同志先后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肇庆市职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享受四会市政府特殊津贴。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事迹学习心得【篇5】

姜绍军是大庆炼化化工生产一部综合加工作业区工艺工程师,每天一早,他就准时赶到生产一线,查看设备运行的指标数据,爬上管廊,巡查管线、阀门运转情况……

“这里的每一个设备、每一个管线,甚至每一个阀门、螺丝我都摸过,在我眼里它们都是有温度的。”穿梭于“钢铁森林”里,姜绍军的话语透过隆隆的设备运行声,格外有力。

在大庆炼化,姜绍军绝对是个名人。他的名,是凭借精湛的技术和在急、难、险、重工作面前的出色表现获得的,赢得了一致认可与点赞。

大庆炼化装置大检修期间,要求对生化装置瓦斯流程进行优化,需要拆除大量使用了10多年、里面存有硫化亚铁的瓦斯管线。工艺处置不当,很容易引发着火、爆炸事故。

这样的项目,难度可想而知。

当这项棘手的工作交到实战经验丰富、严细认真的姜绍军手上时,他没有退缩,而是组织班组员工对所有工艺流程进行认真梳理,对管线内的介质进行研判,逐步、逐项对管线内的介质进行分析化验,所有化验数据合格后才允许进行拆除作业。

施工开始,姜绍军寸步不离施工现场,八天没有回过家,直到所有管线顺利拆除,他一直绷着的神经才放松下来。

大庆炼化聚丙烯酰胺装置采用直燃炉进行干燥加热,导热油系统退出历史舞台,需要将系统内的导热油退出回炼。

如何将存于12米高U形炉管和近4000米管线中的导热油退出是作业区面临的难题。这一次,又是姜绍军挑起了重任。

他带领班组员工对导热油现状进行认真评估、对退油风险精准识别,精心编制了退油方案,每天全程参与、逐一把关。又是两个月没回家,将590吨导热油安全、平稳地退出系统。

技艺高超,专治“各种不服”

学习、研究是姜绍军工作之余最愿意做的事情,遇到生产瓶颈问题他宁可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找出症结及解决方法。用生产一线员工的话讲:“姜绍军就是一个专治各种不服的能人。”

大家认为司空见惯的小事,他也会琢磨研究上半天,记下上万字的学习笔记,那些单调的数据、复杂的流程,在他的眼里被赋予不平凡的意义。

丙烯腈废水焚烧炉技术被美国公司垄断,国内公司没有成熟技术,为此美国公司也开出了天价。

在实施大庆炼化重点环保项目-丙烯腈废水焚烧炉尾气治理项目期间,姜绍军多次到全国同类装置进行调研,并撰写了上万字的调研报告,详细介绍了丙烯腈废水焚烧炉的工艺路线及运行情况。

经过深入研究,他向领导提出采用国内公司技术的建议,最终以美国公司一半的价格由国内公司中标。

在开工阶段,他始终坚守在生产一线,组织协调好各个环节,最终经过5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装置开车一次成功。

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

装置在开工初期油浆投用后经常会导致火焰熄灭,从而引发停炉。

经过之前在原有焚烧炉使用催化油浆作为燃料的经验积累,他通过对雾化蒸汽、油浆配比的摸索,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这一装置成为目前国内第一个可以使用催化油浆为燃料的丙烯腈废水焚烧炉,为大庆炼化节约了燃料成本。项目的成功投用也吸引了国内同类装置多家公司前来调研,为同类装置新建丙烯腈废水焚烧炉和运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姜绍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挑战的胆量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解决了生化装置氮气消耗、降低焚烧炉F301能耗、生化制冷装置改造等6项技术难题,多次获得了大庆炼化的技术创新奖。

降本节能,特别会“算计”

对于炼化企业而言,降低能耗、节约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如何用最少的钱去办更多的事?姜绍军像着了魔一样,整天扑在现场研究技术,寻找解决办法。

对焚烧炉F-301燃料系统进行瓦斯气和油浆技术改造时,姜绍军对每一条管线、每一个阀门、每一个控制点都与现场一一核对,共审核出设计问题50余项,在公司生产技术处的协调下均得到了解决。

在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施工质量,他每天从早到晚在现场忙碌,早上不到6点就来到单位,进行现场监护和协助处理现场问题;晚上,施工人员不撤离他绝不离开现场。

装置区的管排爬了一遍又一遍,施工现场跑了一圈又一圈,由于每天十多个小时的现场奔走和攀爬,小腿都浮肿了,脚也磨起水泡,体重下降了6斤多。

当项目投运成功的那一刻,他脸上露出了欣慰却又略显疲惫的笑容,这一项目年可节约燃料费用790余万元,大幅降低了装置运行成本。

如今,姜绍军仍在努力奔跑,心无旁骛地热爱着他所钟情的事业,用一颗匠心守护炼塔。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事迹学习心得【篇6】

大年初二,樊凡回到西安市区的父母家一起过年。在202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她让家人很是骄傲。樊凡今年42岁,是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车身厂的一名维修电工。与传统电工不同的是,她维修的是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机器人,通过一组组程序控制着车间里的庞然大物。

樊凡的父亲曾是陕汽的一名卡车司机,性格外向的樊凡从小便对机械有着浓厚的兴趣,对车间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报专业时便选择了电气控制专业,毕业后进入陕汽集团成为一名电工。

“作为一名女性,为什么选择进车间做电工?”这个问题樊凡经常被问到。“其实我觉得电工工作挺有意思的,女性的细心、耐心在这份工作中有独特的优势。”樊凡笑着回答。

2006年春节刚过,樊凡因为工作调动来到陕汽新投产的西安商用车产业园,一位相熟的工友招呼她“去看个好玩的东西”。走进车身厂装焊线,樊凡见到了一幅震撼的画面:6台比人还高的机器人在一个工位上同时开动,机械臂上下挥舞,充满了机械的美感。“太震撼了,我当时就意识到,这就是生产线的未来!也是我的未来!”

这是车身厂最早到岗的机器人,也是陕汽向智能制造转型的主要应用单元。樊凡受命成为第一批维修电工,从维修传统单台机加设备到自动化生产线维保,樊凡下足了功夫。

“机器人所有的程序和操作说明全是英文的,我本身英文底子也不好,就先从单台机器开始,用翻译软件逐字逐句查。”现在车间里樊凡常用的机器旁边,几乎都贴着一张她总结的常用词中英文对照表。

历时半年,樊凡终于将机器人的上千句程序摸清楚。就在此时,新成立的车间班组实训园地为樊凡打开了又一扇大门。

在陕汽不断加快智能制造转型、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车身厂组建了实训园地,后更名为“李青刚创新工作室”。“这里已发展成为包括全生产环节软硬件技术在内的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发掘并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樊凡就是其中之一,她身上有股‘一根筋’的钻劲。”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李青刚说道。

正是凭着这股“钻劲”,让樊凡成为车间里备受信赖的技术骨干。目前,樊凡已累计参与车身厂设备改造改进项目37项,完成小改进33项,其中仅“重卡驾驶室制造过程人机适应性研发与推广”项目就实现降本841万元。

2019年,全国第三届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开启。因为技术过硬,樊凡被陕汽推荐组团参加了陕西省的预选赛并进军国赛,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此后,她先后参加了数十场比赛,并相继荣获了“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技术能手”等称号。2022年5月,樊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维修电工听起来枯燥,但在我看来需要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一台机器人可以搬运、焊接、涂胶、打螺柱,它能做什么样的工作,取决于我输入什么样的程序。看着一台台机器人经过改造后,逐渐能做一些重体力、重复性的工作,是这个工作带给我最大的成就感。”樊凡说。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事迹学习心得【篇7】

“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4月27日,_向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发去贺信,向大会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在贺信中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

47岁的陈小兰,是江西省抚州市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南城分公司的生产操作员。因传统中药炮制技艺精湛,她在行业竞赛中屡获大奖,多次被评为生产标兵,2021年荣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今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一寸白芍切300片,每片厚度0.1mm左右,轻轻一吹,“薄如蝉翼”的白芍便如片片雪花满天飞舞,这就是陈小兰展示的建昌帮传统中药炮制非遗技艺。

作为技术工人的代表,5年前的陈小兰还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家务农近20多年。2013年,怀揣美好梦想,陈小兰举家进了城,她先是去了一家服装厂,因为技术含量不高,收入上不去,2017年,她“跳槽”来到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南城分公司。

建昌帮是我国南方古药帮之一,以中药炮制技术闻名于世。“当时决定从服装厂转到药厂,就是觉得药厂的技术含量高、前景好。”可令陈小兰没想到的是一开始企业分工给她的就是包装工,因为做包装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工资低。得知公司有内部选拔传统中药炮制技术工人的传统,她按耐不住,主动找到领导,要求调岗。“切药、炒药,跟我平时在家做菜相差不多,肯定没问题。”陈小兰小试一手,博得“满堂彩”。几轮筛选下来,陈小兰得偿所愿顺利调岗。

“调岗是容易,但真正做好这项工作说实话很难!”接触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没多久,陈小兰就发现自己年龄大、文化底子浅,以前又是“门外汉”,跟同期的专业“小年轻”比差了一大截,在理解质量标准对加工产品的工艺标准要求上很吃力。

“苍耳子要在180℃的温度下用青草混炒,40分钟左右色泽会变黄,时间短了不变色,久了会变焦,对火候掌控能力的要求极高。”陈小兰说,自己有次炒坏了100公斤苍耳子。

为此,她暗暗下定决心,别人能做的我为什么不能做好?为尽快熟练掌握建昌帮传统中药炮制技艺精髓,她悉心向老药工请教,有时跟在老技术人员后面,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们操作,哪里看不明白了就上前请教,实在听不懂了就记下来带回家进行思考,消化琢磨。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休息时间,别人休闲娱乐,她勤勤恳恳“钻”到车间反复练手,熟悉流程要领。不到半年时间,陈小兰就慢慢精进起来,切药操作水平和识药辨药能力都大有长进,跻身成为公司的主要技术骨干。在公司举行的技术“大比武”中,她一路领先,技压群雄,“切药”、“炒药”等项目均获得比赛第一名。

“艺者痴,技必良。”在陈小兰眼中,“绝活”没有捷径,只有千锤百炼。“我也说不上什么大道理,做一行就要专一行,实实在在做好。”一段一寸长的白芍,陈小兰开始学艺的时候只能切80片,离师傅要求的300片相差甚远。如今,从80片到180片再到300片,这几年,陈小兰的练习从不松懈,双手长起了厚厚的老茧。

渐渐地,陈小兰掌握了建昌帮传统中药炮制的一些要领,在切比较硬、只有拇指大小的槟榔籽时,要先以中沙润化7天,每天换三次水,润到位了才能更好切制;切药时凳子要45度角摆放才省力,刀要磨1小时、开刃要达3寸长……在润、洗、切、炒等每个环节,她都坚持工匠精神,努力做到一丝不苟。“陈小兰现在已经是个技术‘多面手’,她不仅工于文火煨、炆、炙、熬,还擅长水、火去毒工艺,与刚来的时候比真是天差地别。”车间中药炮制师傅罗敏谈起自己的徒弟满满骄傲之情。

“再繁也不能省人工,再贵也不可减物力。做药靠的就是匠心和一步一步的坚守。”陈小兰时常告诫自己,作为一名药工,最重要就是要讲良心做好药,惠及更多百姓。她也深知中药炮制来不得半点虚功,操作之繁琐只要细节上稍有差池,其结果可能就会谬之千里。中药材资源逐年减少,采购成本高,不容浪费,也必须精益求精,急不得,乱不得。

中药炮制加工车间由于炒药机本身的热量散发使得操作间温度接近40℃,呆在里面不干活都是汗流浃背。但是陈小兰自我要求高,也从来没有抱怨过,为了炒好药材,经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其他工人在炮制岗位生产操作产品收率平均在92.7%,但只要是经过她炮制的中药饮片产品收率都较其它操作人员高出近1.1%。”建昌帮药业总经理鄢佳军介绍。

干一行爱一行,工作中,陈小兰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体会到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更加认识到要传承非遗技艺的责任。“‘建昌帮’是中医药的瑰宝,中华老字号,如果我们不去更好传承,真的让其博大精深的炮制技艺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失传,那就是一种罪过。”从学徒到师傅,2021年,陈小兰主动请缨承担起对6名青年员工的“传帮带”教学,“传经送宝”、“倾囊相授”,带动企业内形成了争创“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职工的浓厚氛围。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_这样诠释劳模精神。

如今,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陈小兰依然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淡泊名利,在传统中药炮制这条艰难的路上勇毅前行,演绎着从“泥腿子”到“金蓝领”、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人生精彩。

4559